1955年授衔时,一名参加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写信给毛主席:请求降衔
刘金山,生于1908年,其籍贯江西赣州,出身于一个地处偏僻、生活困苦的乡村,幼时被人亲切地唤作“牛伢子”。
这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孩童,自幼便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悲剧,生活艰难,只能依靠替地主牧牛维生。
1929年,目睹了家乡亲人屡遭地主、军阀等邪恶势力无情摧残,秉持正义之心的刘金山,义无反顾地投身赤卫队,踏上了革命征程。经过三年的奋斗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并投身于长征的伟大事业之中。
在一场激战中,刘金山不幸遭受重创,部队计划将他安置于当地老乡的家中静养。
他断然拒绝,语气坚定:“我身为孤儿,视部队如己出,即便生死,我也愿长留红军之中。”
他凭借着坚如磐石的意志,身负病躯,一路追随红军,直至走完了漫漫长征路。
1935年5月25日,红军抵达四川泸定县,却遭遇了一道难题——面前的大渡河横亘在前,阻断了他们前进的道路。
红军战士们意识到,仅凭手中寥寥数只小船,欲将数万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,至少需耗时一个月。然而,后方的国民党追兵步步紧逼,根本不容许他们拥有如此充裕的时间来实施渡河计划。
战事紧迫,中央立刻下达了夺取泸定桥的紧急命令。
刘金山所属的红四团接到了一项史无前例的指令——飞夺泸定桥。上级下达的严苛要求是,红四团需在短短一天一夜内,跨越120公里的崎岖路程。面对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,红四团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精神,出色地完成了使命。
抵达泸定桥时,他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:这座桥坐落在四川省泸定县,跨越浩荡的大渡河。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拆尽,仅剩13根光洁的铁索悬挂在波涛汹涌的河面上。铁索之下,便是奔腾不息的河水,一旦失足落水,必成鱼腹之食,尸骨无存。
彼端,狂傲的敌军与早已严阵以待的枪口交错相对。
为确保任务的成功完成,红四团精心挑选了21位英勇的战士,组成了精锐的夺桥突击队。
刘金山起初并未名列那21位勇士之列。然而,他执着地渴望投身于这场激战,甚至不惜以血红的手印郑重宣誓其坚定信念。
最终,鉴于他拥有丰厚的实战经验,组织批准了他作为突击队指导员的增补。
战斗激烈展开。
泸定桥的另一畔,敌军倚仗着险峻的地势,嚣张地向红军挑战:“难道你们能飞越此地?”
刘金山与他的战友们身负手榴弹,腰间悬挂着大刀,迎着敌人密集的枪弹,紧握摇曳不定的铁索,艰难地向对岸匍匐挪移。
无数子弹如飞蝗般自河对岸激射而来,撞击在光洁的铁索之上,瞬间河面之上火光闪耀、烟雾弥漫。面对生死,渡河的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,毫无退缩之意,毅然决然地向敌人步步逼近。
在激烈的枪炮声中,四名勇士身负弹伤,跌入江流,随之湮没于汹涌的波涛之下。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,世人竟无从知晓这四位英烈的姓名。
余下的红军战士未被同袍的牺牲所震慑,他们紧咬牙关,以势不可挡的豪情勇往直前。
然而,丧尽天良的国军见红军即将抵达桥头,竟将桥板浇满煤油,点燃了炽烈的火焰。
泸定桥上,火光瞬间腾空而起,浓烟弥漫,铁索在熊熊烈焰中燃烧,变得通红滚烫。
在这危急关头,团长黄开湘率领着剩余的战士,振奋精神,勇闯火海,义无反顾地冲向了桥的尽头。
敌军目睹了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,不禁为之震撼。眼见战局不利,他们即刻陷入混乱,四散奔逃,溃不成军。
战事落幕之际,刘金山方察觉到,身上的衣衫已被熊熊烈火焚烧至焦黑不堪,肌肤亦遭受了广泛的烫灼之苦,血肉模糊,剧痛难忍。
至此,这22位勇士成功攻克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丽战功,为红军主力顺利穿越天险大渡河奠定了基础,谱写了长征征途上一段辉煌璀璨的篇章。
泸定桥一役在红军史册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,其英勇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。当年勇赴战场、浴血奋战、幸存下来的18位英勇战士,均在战事后受到了国家的隆重表彰。
刘金山喜获一套列宁时期的服装、一支书写流畅的钢笔、一本记录心事的日记本、一个耐用的搪瓷碗以及一双日常使用的筷子。
这在当时被视为对红军战士的最高荣誉。而这份以生命代价换来的荣光,他一生都珍藏在心。
解放之初,刘金山的子女好奇地询问父亲,在惊心动魄的飞夺泸定桥战役中,他是否曾感到畏惧。
刘金山坚定地回应:“我怎敢惧怕?肩负着无数红军战士的信任,重任落在我们肩头。承载着红军的期望,我们必须奋力前行,跨越这座山!”
刘金山的一生,可谓是一部南征北战的史诗。自四渡赤水、飞夺泸定桥,直至攀爬雪山、横渡草地,攻克腊子口,每一战都镌刻着他的足迹。无论遭遇何种战事,他总是身先士卒,冲锋在最前方,成为了红军中一座坚不可摧、无法击溃的“金山”。
他的个人品格,鲜明地映照了红军战士勇于牺牲、坚守初心、淡泊荣利、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。在他的档案鉴定中,组织如此评价:“对党忠诚不渝,未曾有过任何个人私欲……作风严谨,生活简朴……。”
新中国成立之际,鉴于刘金山身负战伤,中央原本计划将他送往苏州的干休所进行休养。
然而,久经劳碌的刘金山自认正值壮年,尚有精力为国家效力,便提笔给南京军区寄去了一封书信。
他在信中如此表达:“我已步入暮年,文化水平不高,身上伤病累积。鉴于部队亟需现代化军事建设,我愿为党组织贡献力量。因此,我恳请组织批准,让我前往工厂、矿山或农村,继续为党的事业奋斗。”
因身体问题,未能如愿。
刘金山之女刘苏芳在协助父亲沐浴之际,不禁惊愕地发现,父亲身上伤痕累累。仅刀刃穿透、子弹洞穿的深洞便已达六处,而细小的疤痕更是难以计数。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胳膊下方的一处蜿蜒曲折的伤疤,它横亘在肌肤之上,其形状扭曲,令人触目惊心。
刘苏芳对这处疤痕感到异常好奇,它并不像是子弹留下的伤痕,于是她不禁向父亲探询起背后的缘由。
刘金山仅以寥寥数语带过,提及那系长征穿越四川期间,攀爬锁链时不慎烫伤的经历。
刘苏芳直至许久之后方才明了,那正是父亲当年勇夺泸定河之役时,攀爬那被烈火炙烤得滚烫的钢铁绳索时所留下的痕迹。
尽管刘金山为新中国之独立与解放付出了诸多艰辛,他却始终谦逊低调,从未因自己的战功而自负,更不曾将个人战斗历程用作炫耀或向组织索求特殊待遇的筹码。
恰恰相反,自新中国诞生以来,他屡次婉拒了本应享有的荣誉与待遇。
1955年,新中国举行授衔仪式,刘金山主动给主席写信,提出让级,最后被授予大校军衔;1964年,中央发令提高老红军待遇时,他又一次主动提出降级,减少自己的待遇。
刘金山一生淡泊,其低调之态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女儿刘苏芳忆述,父亲在家中从不提及往昔战事。我们这些子女只知道他历经长征、抗击日军,却对他的具体战功一无所知。
即便是那段参与飞夺泸定桥的传奇经历,亦是得益于杨成武将军晚年所著的回忆录,方才逐渐为人所熟知,揭开其神秘的面纱。
某日,中央军委莅临刘家,旨在依据刘金山的亲身讲述,编纂一部其个人的传记作品。
刘金山未加思索便断然拒绝,他言道:“这场战斗非我一己之力所能成就,若需记录,便应将笔触转向那些英勇献身的战士。”
在日常生活中,刘金山始终秉持着战争岁月中的简朴作风和乐于节俭的高尚品质。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,对家人亦如此,坚决禁止子女沾染公物,更不容许他们因私事向组织提出请求。
刘家的子女们,无论是求学还是投身职场,皆未曾倚赖父亲的人脉与资源,未曾享有任何特权。
1999年9月,苏州成为了见证刘金山先生逝世之地,他带着91载传奇人生的光辉,悄然离世。
然而,那位在泸定桥上英勇无畏的形象,已深深烙印于众人的记忆之中。
旺润配资-成都股票配资-正规的股票配资-配资专业网上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